位于原洞头县南部的洞头岛上,东靠北沙,南邻洞头,西连双朴,北部临海。经过近300年历史,发展成为洞头岛上主要集市贸易场所,形成集镇之规模。1953年7月洞头置县后,集镇规模不断扩展,成为全县政治、文化、贸易中心。
位于原洞头县南部的洞头岛上,东靠北沙,南邻洞头,西连双朴,北部临海。经过近300年历史,发展成为洞头岛上主要集市贸易场所,形成集镇之规模。1953年7月洞头置县后,集镇规模不断扩展,成为全县政治、文化、贸易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头夜景。银线飞架百岛海峡,洞头实现了联网供电,告别“瞎子岛”,大放光明,成为浙南海上明珠。
1973年10月,原洞头剧院改建为洞头县电影院,改建工程于1976年2月竣工。成为第一座电影院。占地面积849.96平方米,建筑面积1258.7平方米,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有1075个座位。
老中心街,县城繁华的街道。
创始于1958年,当时为印刷合作小组,1966年转为印刷合作社。1991年成为二轻工业系统下属的印刷厂。
原位于中心街的百货公司。1965年4月,成立县百货公司。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县木器社旧址,建起二轻公司办公楼。位于中心街。
洞头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52年10月25日。截止1990年底,拥有卫生技术人民126人,医院占地面积55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57平方米。
洞头是闻名全国的“海霞”故乡,是东南海防前哨,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洞头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在解放、保卫、建设洞头的伟大事业中,许多解放军官兵、民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业绩,发扬革命传统,1956年5月,洞头县委、部队党委决定建设烈士公墓。烈士陵园地处北岙街道南面,占地7835平方米,1998年2月被命名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岙内叶宅,由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结构前宅和后宅组成:前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布局架构基本保持原貌,为典型的浙南晚清民居建筑,简洁实用。后宅建于民国期间,为五层四合院,各单体开间,进深更广。内部格局基本无改变,属岛派建筑,对研究近代浙南海岛居民文化,具有重大的见证价值。现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岙内叶宅,由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结构前宅和后宅组成:前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布局架构基本保持原貌,为典型的浙南晚清民居建筑,简洁实用。后宅建于民国期间,为五层四合院,各单体开间,进深更广。内部格局基本无改变,属岛派建筑,对研究近代浙南海岛居民文化,具有重大的见证价值。现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岙内叶宅,由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结构前宅和后宅组成:前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布局架构基本保持原貌,为典型的浙南晚清民居建筑,简洁实用。后宅建于民国期间,为五层四合院,各单体开间,进深更广。内部格局基本无改变,属岛派建筑,对研究近代浙南海岛居民文化,具有重大的见证价值。现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岙长寿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110年以上。长寿宅的建筑,采用中国特有合院式布局,由门房、两厢、正房组成双层四合院建筑,门窗、栏杆雕刻精致,用的是传统中式图案,但窗套和门套有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两种风格结合得十分巧妙、融合。现为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沙民国建筑,100多年前由渔行主陈裕山所建。五间面双层,分前宅、后宅,前后宅间有一天井,光线充足。房子位于村办公楼对面偏南方向。现居住者85岁老人张符珠。
东沙陈政宅坐东北朝西南,是由门房、两厢、正方组成的两层柘结构四合院建筑,为我区清末“墨鱼秀才”陈继虞先生于民国初期所建。陈继虞先生在东沙妈祖宫留有珍贵的墨宝,亦是东沙妈祖宫民国时期的主要修缮者。该宅保存完整,格局精巧,木构精致,门台内外装饰,中西文化清晰,属我区辛亥革命后典型的海岛民居建筑,保护价值较大。现为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旧房位于东岙顶村,村办公室旁。当年房主洪德远,名养林,号晓然印辉,生清光绪丙戍年(1886)。於光绪丙午年(1906)杭州中等工业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师廿二团文案。这座于80多年前盖的,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大五间,双层,有天井,光线充足,院子里有一口水井。
垄头千禧宅,门前设廊,前廊为卷逢顶,正心瓜果型。外拽核桃栓,间缝分别有连接,所有户体为双层硬山顶,天井内星福寿纹滴水,外墙块石砌成。该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建筑保存完整,木质精致,而面立欧式灰柱,装饰圆图案。此类海岛民居建筑,在我区较为典型,具有地方历史建筑保护价值。现为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霞村位于洞头岛东北部,依山靠海,风景秀丽,西南与柴岙村、东与鸽尾礁村、大王殿村相邻,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海霞村是全国闻名的先锋女子民兵连诞生地,具有丰富的军事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渔家风情,为本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郎等村位于霓屿岛的中西部,霓屿山尖的西南方向,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郎等村的移民都来自大陆永强、乐清一带,少许来自福建,于清康熙年间入住,约有300年历史。省市县卫生村。
洞一中原址礼堂,坐东北朝西南,为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前后设有方形窗,用方形壁柱隔开,外墙用砖错垒砌。西南正面设一门,侧面设两门。洞一中原址礼堂是原一中建筑中剩下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之一,是洞头建区以来保存保存较为完整建筑之一,是洞头教育发展史的见证物,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大门镇枫树坑小学。
大门镇营盘基小学。
三盘小学。
双朴中学,现已被拆掉。
元觉中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
1984年县教育幼儿园毕业合影。
1984年东沙小学学前班毕业合影。
1984年北岙小学501班毕业师生合影。
北岙中学八五届303班毕业留影。
观看沙滩运动会。
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利用暑假,组织夏令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事训练,市《红十字青少年奔向2000年》夏令营大会在洞头召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图书送到农村,进行展借。
军民演练。上世纪六十年代,部队和民兵遵照“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方针,每个连队都有一支军民演出队。整个洞头岛文化生活、政治学习氛围十分活跃,群众文艺十分繁荣。军民演出队的努力,为军民联防锦上添花,立下了功勋。
1986年12月20日,投资17万元,兴建县图书馆。新馆址位于县城北岙镇文化街3弄3号,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5平方米。于1988年1月竣工,7月图书馆从文化馆迁出,正式单独编制,11月迁入新馆办公。
三盘港在洞头列岛中部,原是洞头客货运输枢纽。1986年被定为我国货轮出口点,是基础设施和功能基本齐全的综合性商港。
水桶擂客运码头,位于燕子山脚东侧。始建于1964年,1966年4月竣工。1984年扩建为500吨级客运专用码头,1986年底竣工。
三盘港货运码头,包括水桶擂货运码头、燕子山油库码头等。
三盘门灯柱,位置在三盘岛北侧岸线上,灯质联内(3)白4秒。桩高4米,灯高13.8米。射程7海里,桩身结构白色方形砖砌。
改建中的北岙至三盘的公路,工人在紧张施工。从车站至水桶擂码头,长2.9公里,从九厅村至燕子山老码头,长1.4公里。车站至燕子山老码头。1958年冬始建至1958年底竣工。1964年开始作为水桶擂码头公路兴建,至1988年12月,车站至水桶擂码头公路建成块石水泥路面。
1953年洞头岛始建公路,至1990年公路总里程有37.70公里,以北岙镇为中心,辐射向四周展开。现在已建成环岛公路。
七十年代发电厂。洞头县供电局黄昭团提供
八十年代初发电厂。洞头县供电局提供
位于北沙二垅村的洞头县变电所。
海缆敷设施工现场。1986年7月10日,施工人员80人。专用敷缆船5艘抵达三盘港,海缆分三段进行敷设。三段海缆总长14.5公里,采用日本株式会社的日立电线35千伏,3*95m㎡铜芯文联乙烯海缆线,总投资计人民币373.05万元。海缆由乐清歧头--大门--青山--元觉。10千伏海缆,海缆由大门岛观音礁下水,至鹿西岛西部上岸,海缆长度4.36公里。10千伏海缆(湖北宜昌红旗海缆厂生产,进价36万元)。9月8日敷设。工程总投资55.65万元。
海缆敷设施工现场。1987年6月27日,洞头并入华东电网。至1989年,全县98%的广大渔农村用上华东电网电力,实现联网供电。
如今变电所。洞头变电所由温州电业设计室设计土建工程由洞头县第二建设工程公司承担施工。于1986年3月破土,1986年8月竣工验收。电气设备由温州化工厂热点分厂安装。1987年6月25日验收,6月27日整体启动,投入运行。曾获省电力工业局授予农电标准化变电所称号。洞头县供电局黄昭团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渔业资源丰富,随着涨潮,时有鱼类在海水边游动,追逐。村民用“鲫鱼推”,用尼龙阵线织成,形似畚箕口,在海滩、海涂上快速奔跑,用“鲫鱼推”捕捉鱼类。
网箱养殖是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确保渔区社会稳定,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网箱养鱼。
粉碎石子。
渔民们同心协力,拉起风帆,破浪前进。
踏平东海万顷浪,归港鱼虾堆满舱。出海归来,码头上摆满了水产品。
渔民把鱼虾运上码头。
渔民们正在出售水产品。
原盐田位于新城社区,新城社区原为海涂潮间带。1977年12月26日围垦工程(北岙后塘)开工,塘堤自风打岙至大九厅山岬,于1982年基本完成,围涂1400亩。翌年围涂区建成盐场983亩,白茫茫一片。
盐场工人把晒好的食盐,挑进仓库。
1982年7月,文艺工作者深入渔村、码头、船头,听老渔民讲述海洋动物故事、并进行记录整理。
牵攒,东岙普度节规模较大,除了祭拜,还有火牛、大狮表演和水灯流放等内容,更有专门为海上遇难,无人认领的亡灵超度的仪式,叫牵攒,这在全国十分少见。用竹篾扎编成宝塔形状,色纸糊贴,扎插在地上,家人和朋友用手扶着旋转,以使遭遇海难、血难的亡魂从苦海中超脱出来。东岙普度节为无人招领的亡灵超度,所以不用扶着转。
孔明灯,据传为三国孔明所创,用以吊唁阵亡将士,故又称孔明灯。洞头的孔明灯传自闽南,有200年历史。改装后的孔明灯高约1米多,宽60厘米,用油光纸折糊,下留圆孔,圆孔口以铅丝折了个圆圈,上扎15厘米高的铅丝三脚架,以备点燃火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区文化部门致力海岛特色文化建设,为当代精神文化建设服务,把大型灯会项目包装。元宵节晚,各种灯各显神通,孔明灯冉冉上升,和多种灯汇成彩色灯的海洋。浙江电视台专程上岛,拍录了灯会的专题片。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这是一支光荣的连队,这是一段传奇的故事。五十多年风雨兼程,先锋女子民兵连经受了各个时代的考验,凝结成“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汪月霞,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汪月霞(任期:1960年——1982年5月),曾任洞头县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她,是一代传奇女兵,是电影《海霞》中女主角“海霞”的原型。女民兵们的传奇故事被写成长篇小说《海霞》,闻名全国。2011年,电影《海霞》,还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洞头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女子民兵连官兵情系海防,和驻军开展“联防、联训、联建、联心、联文”活动,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军民共建海上钢铁长城。
洞头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女子民兵连官兵情系海防,和驻军开展“联防、联训、联建、联心、联文”活动,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军民共建海上钢铁长城。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是一支闻名全军的光荣连队,建立于1960年6月。连队的先进事迹被写成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并改拍成电影《海霞》,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是一支闻名全军的光荣连队,建立于1960年6月。连队的先进事迹被写成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并改拍成电影《海霞》,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大沙岙海滩,该沙场呈半环抱地形,沙滩平坦开阔,是晒日光浴、游泳冲浪的好地方。沙滩四周奇礁兀立。浴场边的南炮台山,可观鸥鸟,听松涛,一洗尘嚣,是观赏海上日出的好去处。
仙叠岩位于洞头县城东南2.7公里处,景区巨石摩天,危岩层叠,险峻多姿,蔚为奇关,是听海、观海、赏石的绝佳去处。是被誉为“中国岩雕第一人”的中国美院教授洪世清创作的30处岩雕作品中——十六罗汉、观音浮雕、新经以及弘一法师等的题字、诗词雕刻,增添了文化品位、站在仙叠岩顶,可观赏对面的半屏山全景,十分壮观。
半屏山位于洞头区城南3公里处,民谣曰:“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大陆半屏山在此。该山东部沿岸断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直立千仞。数千米长的海上天然岩雕长廊在全国。堪称一绝,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赤象屏又名迎霞屏,海上日出,霞光把象屏染为更红。
潮水退潮时,状如睡狮的岩石露出水面。位于东岙岙口,仙叠岩下。
在半屏松柏园村山后,岩石似牛,红褐色。位于松柏园村山后。
半屏周围有屿14个,礁50个,共中明礁10个,暗礁8个,干出礁32个,屿奇礁美。
黄金印民间传说,古时,半屏有一个男孩,他的母亲体弱多病。这个男孩对母亲很孝顺,也很勤劳,天天去打牡蛎。和龙王三太子成了好朋友。龙王三太子拿了个黄金印送给了这个男孩子。黄金印后还有十八个小黄金印授予各级官员。传说是有十八个神仙在此钓过鱼,故又名十八钓台。
位于东岙仙叠岩下海滩,岩石小部分在水面上。潮水退时,露出红色的石滩。
风鼓,摇动手柄,带动叶轮,产生风力。
风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厨房都有风箱。烧饭炒菜时,拉动风箱手柄,一拉一推,产生风力,通过排风口,使煤炭、木柴充分燃烧。
锅蒸架,用竹片扎成,烧饭时,担锅蒸架放在锅内,上面可以蒸东西。
面食盘,盛粉和面用,由多块木板连成,箍是竹篾或金属条。
石臼,用结构严密的青、红石头打制而成,以往用以捣年糕等。
石磨,石磨分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磨椅上,刻有条纹(磨槽)。上扇刻有加料孔、条纹(磨槽),两扇重合。1-2人推动磨杆,带动上扇石磨转动。磨椅前1人管加料(大米或麦子等)。现在有了粉碎机,很少见到石磨了。
鸭兜,因手柄似鸭头,故名鸭兜。以前姑娘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夫家的嫁妆之一。
做框,里面备有针、线、剪刀、零星布片用以缝补衣服。
名楼情韵/陈裕法摄。
名楼情韵/陈裕法摄
名楼情韵/陈裕法摄
名楼情韵/陈裕法摄
名楼情韵/陈裕法摄
美丽小渔村/丁为国摄
百岛风情/曾国团摄
海上人家/胡林瑜摄
碧波跃彩虹/张力摄
浅门风光/刘海鸣摄
天堑不日变通途/钟彪摄
洞头的桥/盛高坚摄
洞头的桥/盛高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