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是谁
苏静静 文

  “大海边,沙滩上……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鱼网……”某个晴好的周末,带着上中班的儿子去海边玩沙,玩乐的过程中,他突然哼唱起这首歌。

  我惊讶地问道:“你怎么会唱这首歌?”

  他不假思索地答:“是奶奶的手机铃声呗!”

  我又问道:“噢,那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谁的故事吗?”

  他一脸疑惑的看着我说:“不知道……妈妈,那是谁呢?”

  “是海霞呀!”话音刚落的我伴着海浪拍打沙滩声,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海霞是美好回忆。第一次去住在海霞村的姑姑家,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她家和别人相比特别的“与众不同”——石头砌成的房子,房门的正中央,赫然醒目的镌刻着一颗红色五星,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那时候,姑姑总喜欢给我讲各式各样女民兵的故事:冒险顶着风浪带着女子排去孤岛为打坑道的部队战士送水的汪月霞、边养殖海带边参与军事训练的“海带十姐妹”……听完脑海里总是呈现出一幅幅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勇敢坚强保卫家乡的女民兵画面。画面里,她们英勇果敢,刻苦又坚定,用她们的革命事迹,将海霞精神传递,唱出了一首“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海霞”红歌。

  海霞是薪火相传。工作后,机缘巧合下,我有幸参与了《海霞文化口述史》一书的采编工作,采访现任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陈盈盈时,过程中被她的坚韧刚毅所折服;在采访“海带十姐妹”徐彩花时,被老人家励志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

  “妈妈,妈妈,到底海霞是谁呀?”在儿子的追问声中我回过神来。

  海霞是洞头精神。“海霞”是谁?我想,“海霞”不仅仅是女民兵的缩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60年过去了,如今的“海霞”已成为洞头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一面旗帜、一张“金名片”,“海霞精神”依旧感染着洞头儿女,“海霞应急救援队”、“海霞妈妈”、“海霞电力服务队”等组织的发展,让海霞精神在发展中更具生命力。

  可能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海霞”的印象可能还只能停留在冲锋陷阵、英姿飒爽的女民兵,为了让孩子能更直面感受“海霞”,于是,我们驱车前往海霞村。

  一进村,就被一面雕刻着“军民共建文化示范村——海霞村” 的巨大红色旗帜塑像吸引,军事文化氛围浓厚;路边的石头房被各种小花点缀得恰到好处,渔家风情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