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立松队列中的陈嘉怡无疑是最抓人眼球的。这不仅仅因为她1米77的身高,因为她比别人白皙细腻的肤色,甚至也不是因为她那张符合当下审美的网红瓜子脸,而是一种态。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有关于态的描述: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嘉怡的态,是一种飒爽英姿里的娴静,是挺拔坚毅中的优雅。知道她经历的人,都明白她天鹅似的态,她仙鹤般的风姿,源自何处。
陈嘉怡,1993年生于山东莱芜。2012年她考入南昌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陈嘉怡外祖父和爷爷都是革命老兵,受家庭环境影响,她也有当兵情结。2013年,还在读大学的她,经过层层选拔如愿进入了绿色军营,服役于原济南军区某野战单位。2014年8月,她凭借傲人的身高和过硬的军事素质,通过全军层层选拔,选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训练,2015年9月3日,她如愿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她作为仪仗方阵海军排面一员,正步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华丽亮相的背后是无数个炎炎烈日和深夜冷雨下的艰辛。受训过程中,她曾经受伤,痛到大泪滂沱,但她仍然咬牙坚持。严苛的训练让她脱胎换骨般地成长,她的青春也因训练的艰苦和受阅的荣光,而有了别样的精彩。
两年服役期满,她依依不舍地离开绿营,回到南昌大学继续学业。2018年6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艺术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虽然大学生涯缤纷多彩,都市生活自由而时尚,但那绿色军营依然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迷彩服是她怎么穿也穿不够的时装。如果能重返绿营该多好啊!许多次,她在梦中又穿上了军装,又与战友们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备考研究生期间,她偶然看到抖音上海霞女民兵在某特战旅集训的飒爽英姿,她心动了:她虽服役两年,一年在野战单位,一年仪仗大队,特战队却没有接触过。对橄榄绿难以割舍的情怀,让她毫不犹豫来到洞头,成为一名新洞头人。后来女子连招女民兵,她连忙报了名。
2018年12月,她加入海霞女子民兵连大家庭。重新穿上军装,进入军营,开启军旅模式,听到熟悉的军号声,口令声,她感觉自己的血液里都奔流着激昂的韵律。新的战友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洞头人,也有洞头本地人,一样的青春,共同的志向,让她们很快就融合在了一起,出操、训练都特别带劲。而洞头,这个东海边的海岛,它的独特风情和旖旎风光,让她十分着迷。有时间,一定要好好领略这迷人的海岛风光,感受大海的澎湃和辽阔。她想。训练间隙,她抬头看天。天空瓦蓝瓦蓝的,像巨大的蓝水晶,一朵朵不断变幻的云,美得像一则则奇妙的传说。她喜欢洞头的艳阳高照,喜欢洞头的云淡风轻,喜欢手机上播报的“空气质量优”,喜欢……最美好的年华,在最美的地方度过,这是怎样幸运的事啊!
可半个多月后,她感觉身体不舒服,胸痛,气急,特别是运动时,胸肋处一阵阵剧痛。指导员跟连长很上心,让她暂停训练,指导员还帮她联系了温州附二医的骨科大夫,一检查,竟然是肋骨骨折!她才想起,来洞头前,她出了一场小车祸,当时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她只好无比遗憾地回家休养。好学的她趁休养期间参加研究生考试,初试通过,等待复试。
2019年3月,结束休养准备回到连队的她,接到担任国庆70周年阅兵训练教练员的通知,她再次回到阅兵训练场。
作为受阅方队教练员,她比受阅官兵更早接受艰苦的训练,她每天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一起流汗,虽然国庆阅兵式上不会有她的身影,但每次训练都是对她的正式检阅;虽不能站在队列中展示风采,但她要以更出色的工作为战友树好标准,护送女兵方队第十二排面队员走上检阅场。
国庆大阅兵上,整齐划一的女兵方阵从天安门前走过,英姿飒爽,振奋人心。她难掩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一次受阅,一生光荣”,虽然这次没有亲身从天安门前走过,陈嘉怡仍然对这样一份经历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阅兵结束后,她感慨地说:“为了国庆阅兵,我放弃研究生复试,虽然不能上场,但是看着自己带的受阅队员阔步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这七个月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完成阅兵任务的她,回到了洞头,回到女子连大家庭。连队正在准备建连60周年庆典。所有人都全力以赴,为连庆起早贪黑,尽心尽力。她负责连庆汇报科目中的花枪表演。她把阅兵训练方式带到连队中来,一个一个传授动作要领,一点一点纠正军姿。看着战友们越来越标准的姿势,越来越娴熟的技艺,越来越整齐的动作,她站在队伍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宛如傲雪的迎春花,绽开了娇嫩的蕊。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有过这样的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陈嘉怡的态,是军营给予的,阅兵经历筑就的,更是她对军旅生涯的痴心热爱。濯过流淌的清溪,才会懂得波纹的美好,美好的态是美的灵魂滋养出来的。
关键词:
编辑:翁蓓蕾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