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印象洞头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岙内
2020年11月05日 15:08:00来源:
核心提示:

古老的挡土墙

岙内叶宅后屋
       文/吴蓉辉

  岙内,位于洞头岛中南部,东与洞头岭接壤,西濒洞头港,西南接宫口,北与后垄毗邻,隶属东屏街道洞头行政村。

  从岭背向洞头码头方向前行,过洞头岭,在靠近渔岙的公路右侧有一个蓝色的牌子,上面写有“岙内”,从这条600来米的村村通公路进去,便可到岙内自然村。

  走在村子里,不时被洋气和渔味、陌生和亲切交错的场景深深吸引。村子不大,因村子坐落在山岙内,故名。村沿山沟两侧而建,新房与老石屋相辉映,共同见证历史。

  站在村子高处,向后垄方向远眺,300多年前的石拱桥清晰可见,它不仅仅是人们行走的桥,更是生活与商业交往的桥。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外、现在的蓝港花苑一带曾是一片内海。内海海面很宽大,一年四季风平浪静,涨潮时大小船只安然进入内海,甚至退潮时也可以顺着一条天然海沟进入内海。这里是早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站。可惜,我找不到早年的痕迹,只能想象着商贾云集的景象。蓝港花苑,是温州市首个“小岛迁”建设项目的成果,大瞿、南策的村民积极响应政策,第一期居民于2014年搬迁到岙内开始新的生活。

  村子里的岙内叶宅,属晚清建筑物、省级保护文物,是温州瓯江口海商文化的历史见证物。它由前宅和后宅两部分构成,都是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结构。

  前宅在村公路一侧,面向洞头中心渔港,建于清光绪年间。右侧2米来高的石头墙由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垒砌成院子,院里长满了各色杂草,尽显历史沉淀。房子主体一楼的墙体是用石头砌成的,二楼墙体则是用砖砌成的。前宅门台呈典型的对称结构,正面二楼一左一右各有一个极富层次感的漂亮窗户,窗台上木质护栏古朴典雅,窗户上方挑出来的用瓦片盖的屋檐不仅能挡雨水,还可遮光。正门上方设廊,两侧雕花,不过已模糊,屋檐翘角饰有传统中式图案。屋内为木质结构。

  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古老又精致的门台写满了岁月沧桑,但它仍然彰显出主人昔日的社会地位、经济和文化涵养。难怪,早年文物普查时,省市考古专家对其赞叹不已。

  后宅建于民国期间,为三层四合院结构。其外墙装饰凸显中西文化融合。后宅的正立面是西洋风格装饰,红砖青砖交互砌成,墙面线条有序,凹凸别致,很有层次感。后宅的背立面及两侧,则以石块垒砌,石块颜色斑驳,大小不一,形如“虎皮纹”。最有意思的是高处的“雨漏”,有鱼形,有虾状,活蹦乱跳地紧贴着檐口,很接地气,使人感到浓浓的渔乡味。

  后宅每层楼有多个独立的厢房,厢房与厢房之间用木板墙隔开。一楼左右厢房之间,高高竖起的柱子直至三楼屋檐,形成了天井。廊柱间木质雕花,古色古香中带有丝丝毫毫的洋气。据曾在这读过书的一位当地人说,早在民国八年,这里就已是私塾。上世纪50年代初期,它还被称为“东屏镇中心小学洞头分部”呢,直至2000年并入中仑的中心小学。这老屋如同一个时光宝盒,里面装满了一代人的美好。可惜,当年读书的模样,只能尘封在记忆里。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叶宅,虽然如今盛况不再,但依旧饱受风霜,在光影斑驳中,被时光洗礼的石墙青瓦、纹理分明的柱子,依然兀自静立,见证着光阴。几株不知名的小草,顽强地从屋顶瓦缝中钻出来,在微微海风吹拂下摇摇晃晃,更衬托出老宅的沧桑与传奇。

  相传,清代雍正年间,福建泉州一叶姓人家,拖家带口,艰难跋涉来到洞头,结草为庐,打鱼为生。尽管日子过得拮据,但他们不忘对子孙的教育,特地从老家请来私塾先生施教。经过100多年的繁衍,住在洞头自然村的叶氏后辈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把“读书兴家”扩展到为乡里“建校办学”,1940年在中仑村修建祠堂,并把叶氏祠堂设计成礼堂的样式,又在祠堂外建造教室。曾经我也在那读过小学,遗憾的是,礼堂现已不复存在。

  在岙内叶宅左前方不远处,有一断壁残垣在公路边顽强地挺立着,拱门上极富时代感的五角星,很吸引眼球。五角星下面,隐隐约约可见毛主席语录的痕迹。据说,这是早年的学校大门。

  在岙内叶宅右侧有几座规模宏大的老房子,青石底座上砌青砖,不过有的已拆除,有的已部分坍塌,杂草任性地生长着。其实,这是早年的渔械修配厂、造船厂等所在。

  在种地的阿公说,早年海水直涨到他家房前。在清朝后期,洞头村是浙南的重要渔港、水产品集散地,船只来来往往,很热闹。洞头渔港成了渔轮靠泊点,岙内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渔港配套设施的最佳首选。据资料介绍,自唐宋以来,洞头岛有人定居后,修造船业便同步兴起。1952年,洞头的个体造船工匠率先联合起来,成立造船合作小组。1958年,发展为地方国营洞头造船厂,全厂职工达200多人。

  一阿婆指着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告诉我,那曾是早年工厂的食堂。看着这片地,不难想象当年造船厂、渔械修配厂的辉煌。

  在村子里,被一处高高的挡土墙吸引。这堵墙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的,或青中泛白,或赤里透黄,或灰中显青,不少石头上长着上了年纪的花斑。挡土墙上立着好几个难得一见的青石墩,各个有60厘米左右高。每个石墩上凿有2个拳头大小的石眼,一根竹竿穿过石眼与另一石墩相接,便成了独具特色的栅栏。阿婆说这挡土墙与石墩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阿婆家就在挡土墙上。石屋门还保留着古老的木板门,门板上油漆虽已剥落,但被洗得干干净净的,门板上清晰的木头纹理默默述说着阿婆的勤劳。门上的圆形拉手已陈旧,很有时代感。

  阿婆说早年的粮站仓库就在她家附近,不过只剩下石头房的基座了。看着粮站仓库,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这样的情景:村民手里攥着粮票越过山岗,沿海岸小路来去籴米。米从高高的漏斗里滑出,直接进了米袋。背上米袋,艰难而又快乐地行走在海岛小路上。

  古宅+旧厂房+老挡土墙,把这些串联起来,我对岙内便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编辑:黄勉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