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印象洞头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东岙
2021年01月21日 15:37:36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文/吴蓉辉

  东岙,位于洞头岛东南端,东依东岙顶,与仙叠岩景区相傍;南濒大海,可望半屏山景区;西与渔岙毗邻;北靠垅头、惠头寮。隶属东屏街道东岙行政村。

  沿环岛公路前行,在泉丰酒店对面的岔路边有一石墙,上书“东岙渔村”,下有人们在海边劳作的墙绘,墙绘前设置了艺术化的木格子,看起来很有文艺调调。从这条路进去,便可到东岙村。

  记得小时候,我们有户邻居是东岙人,一提起“东岙”,他总很感慨。那时没有环岛公路,也没有那么多的公交车,很多时候都得靠双脚走出东岙。一个曾经差点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如今却实现了渔村的华丽蝶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点。

  村外路边,小矮墙上粉刷着不少萌萌的短句,加上可爱的小色块,让人觉得渔村也文艺!特别是入村路上,画有不少富有生机活力的渔家生活墙绘,让你的想象力随之扩张开来,使你和村子的距离一下子拉近。

  仙岩西路一带有不少民宿、餐饮店,在这里凭海临风,聆听涛声,品尝海鲜,很是惬意。家家户户门口打扮一新,连石头墩上也画了可爱的渔家图案,别有一番情趣。

  漫步沙滩,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水,海浪轻拍,海风轻吹,近处一幢幢石头屋面朝大海,一艘艘渔船停泊海边,远处小岛、飞鸟,海天共一色,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画作”。其实,我小时候看到的东岙沙滩并不是这样的。2016年政府投入资金修复了沙滩,如今绵柔的沙滩,加上东边的仙叠岩景区、南边的海上第一屏半屏山、西边的国家一级渔港洞头中心渔港,引来了不少影视拍摄者,实现了从“黄沙”变“黄金”的蜕变。这里的红石滩很是特别,奇形怪状的礁石,相互交错、星罗密布,美得放肆,美得神奇,吸引了不少婚纱摄影者。

  在靠近东岙顶的近海边有一座不起眼的石碑,呈三角锥状,一侧上书“黄岩张振声纪念碑”,另一侧则记录事件缘由。据说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世道不平,洋面上经常有海盗出没,洞头渔村深受其害。一次多股海盗纠结,水警却迟迟未能出动,于是张振声驾船载10多名兵警出击,压制了海盗。在战斗中他腿部中弹,当晚因失血过多而牺牲。为表彰他的功绩,特立此碑。

  靠海边有座渔家小石屋很独特,门楣上写着:聚财屋。单层、低矮、瓦片覆盖,瓦片上有防台风的石块压着,墙面则是用就地取材的石头垒砌的“虎皮墙”。石屋不大,有天井,雨水经天井上的瓦片凹面可流进天井。呵呵,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这设计不仅解决了海岛缺水的现实问题,也表达了老百姓希望把老天爷赐给的财富聚集起来的美好愿望。尽管这样的石屋在早年是再普通不过的,但“聚财”却是百姓生生不息的朴素愿望。据说,《温州两家人》曾在这里拍摄过。

  聚财屋隔壁便是秀才居。远远看去,它的山墙极富欧式装饰,但布局却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小巧中透着文雅之气。特别是从一侧可以直接走到二楼平台,里面方正的天井、木制的走廊、古朴的瓦当,一下子把你的思绪拉到从前。据说秀才居建于1830年,清末时这户人家出过一个秀才,还参加过辛亥革命呢。听说,秀才居还曾做过一阵子的药房,当过学校的教室呢。

  附近有一条向上的石板路,名叫“仙岩东路”。沿途的拿庭民宿女主人告诉我,她家正是东岙与东岙顶两村交界处。她说,东岙自然村因位于洞头渔岙村的东侧,故名。又因在东岙顶村下部,便俗称“东岙底”。是呀,记得清光绪《玉环厅志三盘图》中就有记载东岙地名。据说早年海盗十分猖狂,经常光顾东岙村,有钱大户便远离海岸,居住到东岙顶。后来平定了匪乱,因临海岙口交通便利,东岙顶的有钱人家就下山在东岙造厝置业,也便成了现在东岙村里不少的人文景观。她说,3个月前,眼前这条石板路开始打造为藤壶古巷,沿它走可以到达东岙顶。早年东岙和东岙顶村以采藤壶为生的村民大多住在这小路上方,他们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海边岩石上采藤壶。

  折回小路漫步村庄,巷子里相对而立的石头房就像年迈的夫妻,岁月沧桑了面庞,它们却依然彼此眷恋。

  在一转角处,有一座极不起眼的观音大士庙。据说,它的普渡节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说起“普渡节”便想起小时候常听大人讲的“牵欑”,也就是专门为在海上遇难、无人认领的亡灵超度的一种仪式。一般用竹篾扎成宝塔状,用色纸糊上,扎插在地上,家人或朋友用手扶着它旋转,以使亡魂从苦海中超脱出来。当有人爬上去的时候,男人女人都疯了似的全扑上去牵着欑狂奔,欑则像转飞轮似的。很神奇的是,才那么丁点粗的蔑条被折腾半天居然不断!不过,现在已很少见“牵欑”了。

  巷子里有座仿西欧建筑风格的楼房,在渔村里显得很有独特。据说主人姓洪,早年从事对台运输,在商贸中开了眼界,上世纪40年代建了这屋。嗯,眼界决定了视界。

  不远处的东岙民俗馆别具一格,里面陈列了渔具、渔网等生产用具,展现了海岛渔民潮起潮落的悲喜生活,以及“向大海讨生活”的精湛手工技巧。

  在长势极好的百香果丛旁,有一座建于清代末期的长寿宅。门窗上精美的中式图案,配上欧式风格的门套窗套,中西两种风格巧妙结合,彰显出主人开放的思想。据说房主姓卓,当年从福建来洞头和本地人结婚后建了这房子。他享年103岁的儿媳曾经住在这里。百年老屋加上百岁寿星,自然被叫作“长寿宅”啦。

  穿过巷子,在民居中有一座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的陈府庙。纪念的人物和垅头村的陈元光纪念馆里的是同一人。据《陈氏宗谱》记载,陈姓先祖于1683年自福建迁居于此。由此,可推断东岙建村已300多年了。先辈们从福建移居来时,便带来了他们的信仰。为弘扬传统文化,1999年它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整个洞头陈府庙有25座呢。

  陈府庙左侧是情诗巷,对面便是古朴又厚重的七夕古巷。小时候,总特别期盼七夕的到来。因为在洞头,七夕不仅仅是情人节,更是16岁以下的孩子节。大人说七仙女不仅会为孩子们施巧,还会护佑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这天傍晚,大人们早早地在家门口架起高高的桌子,摆上豪华的七星亭、丰盛的瓜果饼干、漂亮的七朵小花。如果家有16的娃,桌上便多了红龟、红圆、巧人儿馃和一只尾巴上带着几根毛的全鸡。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在大门口“合合拜拜”,很是隆重而虔诚。

  在陈府庙的后面山上有座城隍庙。负责管理的阿婆说,这是洞头唯一的城隍庙,在洞头解放时期修建的。她向我介绍了里面纪念的人物,不过我记不住也认不出来,很是遗憾。

  抽点时间,到东岙走走吧,感受时光里的美好,领略渔村的蜕变,让海岛人文情怀滋润你的心灵。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